1988年夏天,解放军总政治部批准撰写解放战争回忆录的长卷,沈阳军区分工撰写辽沈战役的部分,军区文化部经过研究,决定让青年作家张正隆担负这一写作任务。
为了写好这部著作,张正隆用一年多的时间走完了大半个中国,采访了200多人,包括许多参加过辽沈战役的老兵老将和林彪的女儿林豆豆,他还去了位于北京西山的军委档案馆,抄出了毛泽东和林彪在辽沈战役中你来我往的全部绝密电报。张正隆采访没有录音器,全凭耳闻手记,晚上就整理笔记,他每天至少工作15个小时。
在搜集了大量资料后,张正隆看到整个社会10多年来批判林彪的余烬未消,连林彪在战争中应有的丰功伟绩都给予否定,他感到十分不平,不禁骂道:“10亿人的泱泱大国,那么多作家、史学家在做什么?一会吹捧,一会批判,变脸儿的史料可信吗?”
后来张正隆在写书时,花了大篇幅描写林彪指挥的“机智”“果断”“冷静”和“稳健”,他调动文学的手段真情刻画,把一个顶天立地的统帅形象,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的眼前。
1989年8月,张正隆终于完成了关于东北解放战争的长篇报告文学《雪白血红》。沈阳军区文化部的领导在审阅完《雪白血红》的书稿后大惊,他问张正隆:“你的胆子太大了,就不怕有人找你算账吗?”
《雪白血红》
张正隆却说:“四野的干部战士一谈起他们的林总,没一个说他不好,有的说着说着就流泪了,我天天在受感动,能不记下吗?下笔的时候,我省了又省,删了又删,生怕给编辑部带来麻烦,才留下这些。”
领导又说:“我算了一下,写林彪的文字全书至少要占15%的篇幅,你的书稿肯定要‘挨棒子’。”
张正隆仍然坚持说:“我已经尽力了,再删再砍,就伤筋动骨了,编辑部怎么处理,是他们的事了。”
《雪白血红》的书稿被送到解放军出版社后,编辑部主任王伟认为这本书写得很好,但也知道出版后的危险系数很高,他经过再三考虑,决定先到外地发行3个月,后面再回北京上市。
《雪白血红》
《雪白血红》在外地出版后,第一版的93000册不到一个月就销售一空,王伟非常兴奋,马上向北京的各个书店投售。但几天以后,厄运来了。
一位当年曾在东北局工作过的老同志看完《雪白血红》后大怒,他对秘书说:“林彪难道比毛主席还英明吗?”还有一位退下来的兵种副司令给军委写信,指责《雪白血红》是在为林彪翻案,要军委马上当头棒喝。正在北戴河疗养的军委秘书长杨尚昆更是直接给刚接任军委主席的江泽民写信,信中说:
《雪白血红》我看了一半,实在看不下去了!它是一部为蒋介石评功摆好、为林彪翻案的坏书,军委必须做出严肃处理。
杨尚昆
高层的震怒,反映了事态的严重性已非同小可。不久以后,总政治部宣传部放风要批判《雪白血红》。正好原总政治部文化部长陈沂从上海来到了北京,沈阳军区文化部的领导马上带着张正隆去找他求救。陈沂得知事情的来龙去脉后非常激动,他要张正隆不当软骨头:“改的不是你的作品,是你的人品。”最后陈沂还表示,自己可以去找江泽民,让他来为《雪白血红》说话。原来陈沂在80年代担任过上海市委副书记兼宣传部长,前些年江泽民在上海时,对他非常尊重。
几天以后,陈沂见到了江泽民,江泽民对他说:“我对《雪白血红》的看法是这样的,如何表现我军的重大战役是件大事,不能一出了问题,就挖一锹土把它埋了。这是历史,总政要承担主要责任,不能只让一个作者来负责吧?对作者只是个教育提高的问题,要保护作者。”
江泽民
尽管江泽民发了话,但总政治部还是下令把张正隆关了一个月。一个月后,总政治部主任杨白冰在西直门总政招待所召开的政工会议上宣布:“《雪白血红》一书有严重政治错误,但我们还是准备解除作者张正隆、编辑马成翼的监禁。”
张正隆被释放后,对他遭受的无情整治没有怨天尤人,仍保持了刻苦的创作作风,拼尽全力写罗荣桓、韩先楚等人的传记。从此以后,张正隆在政治上“成熟”了,在军事文学的道路上,懂得绕开“雷区”前行。
重庆配资公司,香港配资炒股,股票投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