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天柱 刘慧桥
刘慧桥先生游贵阳天河潭
作者简介:刘慧桥,男,侗族。1983年秋毕业于贵州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学学士,天柱民族中历史高级教师(已退休),贵州省侗族研究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天柱县侗族研究会副秘书长。
1937年7月7日本突袭卢沟桥,发动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国守军奋起抵抗,拉开了全国抗日战争序幕。在抗战期间,贵州天柱有无数的进步青年和全国人民一道,为了抵抗日寇的侵略,拯救民族危亡,踊跃奔赴抗日前线,与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用自已的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曲曲悲壮的战歌,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佳话。
1、天柱抗日救国军的故事。
展开剩余89%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帝国主义进一步发动华北事变,企图使冀、鲁、晋、察哈尔、绥远五省脱离中国,由日本控制。国民政府继续实行不抵抗政策,准备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以适应日本帝国主义提出的“华北特殊化”要求,中华民族危机日益严重。由于日本帝国主义要灭亡中国,变中国为其独占的殖民地,威胁到中华民族的生死存亡,使中日之间的民族矛盾逐渐上升为主要矛盾。至此,抗日救亡运动在天柱拉开了帷幕。
在中华民族危机的紧要关头,原国民革命军第10军军长王天培麾下的一部分返乡将士,热血沸腾,他们为抗日救国在天柱、锦屏两地奔走呼号,动员进步青年投身抗日救国,得到了两地人民的热烈拥护。1936年农历4月初,原王天培旧部返乡将士王泽龙、龙才铿等32人在石洞汉寨罗秉钧家开会,宣布成立“贵州抗日救国军”,推举王泽龙任司令官(锦屏人),陈贡章任参谋长。龙才铿任第一团团长,龙大禹任第二团团长,罗秉钧任第三团团长,队伍约两千余人。1936年4月24日,抗日救军攻占锦屏县城。在攻打锦屏县城中,龙才铿的第一团作为主攻,负责攻打县保安队。当时锦屏县保安队有三个中队,150多人,长短枪150多支,武器装备精良。当抗日救国军一团打进来的时候,县保安大队长龙天衢指挥保安队抵抗,无耐人手不济,加之保安队平时缺乏训练,抵挡不住龙才铿率领的以农民为主体的一团玩命的进攻。结果不到10分钟,保安队纷纷缴械投降,龙天衢本人和中队长欧阳英被打伤后逃逸。这一仗,抗日救国军大获全胜,活捉县长邱锦章和税务局局长何芳辉,缴获库存枪支弹药若干。此后,队伍很快发展到6000多人,有长短枪6000余支。
抗日救国军拿下锦屏县城后,印发传单2000余份,寄发省内外,通电抗日,震动国民党高层。
1937年春,原王天培部下军官罗启疆(贵州松桃人、祖籍天柱瓮洞,苗族。)率独立34旅由云南回贵州。国民党桂系首领李宗仁、白崇禧利用罗启疆与第10军的关系,电令罗启疆前去收编以扩展自已的实力。
罗启疆受命之后,马不停蹄地来到了天柱锦屏,会见了王泽龙、陈贡章、龙才铿等抗日救国军负责人,说明了来意。因王泽龙、陈贡章、龙才铿等原来在第10军与罗启疆是老相识,都乐意接受罗的改编。罗将抗日救国军改编为独立34旅的一个支队,王泽龙任支队长,原一、二、三团改为一、二、三支队,分别由龙才铿、龙大禹、潘图英为大队长。后又改为34旅701团,王泽龙任团长。
701团在黎平整编后,随罗启疆移动到湖南常德,1937年5月奉命跟随罗启疆开赴上海。同年8月13日,日军突袭上海,国民政府组织了保卫上海的淞沪大会战。罗启疆的34旅,受命守卫上海东战场。701团固守浏河、绿湾桥一线。在淞沪会战中,701团将士以血肉之躯迎战武装到牙齿的日本侵略者,打退了敌人的一次又一次进攻。在这次会战中,701团伤亡惨重,所剩兵力不足百人。上海失陷后,701团残部又跟随罗启疆34旅在无锡、常州阻击日军,又与日军浴血奋战半个月,除了龙才铿受重伤被当地百姓救活外,其余全部战死在疆场上,为捍卫国家民族尊严和民族独立,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为了缅怀天柱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英雄和勇士,1938年冬天柱旧政府年在今高酿镇卫生院后山顶上修建了抗日阵亡纪念碑,1992年天柱县人民政府进行了重建,使纪念碑显得更加庄严,雄伟!
2、参与血战上海和徐州的侗家勇士刘尔文。刘尔文,字大勋,外号叫刘大麻子,男,侗族,1905年10月出生在天柱高酿木杉的一个破落地主家庭,1926年考进贵州崇武学堂,1928年军校毕业后,被分配到黔军第25军第二师王家烈部任警卫一班班长,后任警卫排少尉排长,1935年第25军奉命整编为中央军,原黔军第2师改为国民革命军102师,柏辉章任师长,刘尔文调到陈蕴瑜607团三营一连任排长。
102师在历史上有个雅名叫“何师冲”。因其师长柏辉章,毕业于何应钦主办的贵州讲武学堂,其部全是贵州的草鞋兵,作战勇敢,打起仗来只顾往前冲,因而柏辉章的102师,人们称为“何师冲”。
1937年8月13日,淞沪会战正式打响,抗战大战帷幕正式拉开,8月下旬,102师奉命开赴江苏江阴布防,10月初,上海战事吃紧,102师奉命调往上海的虹桥、七宝地带进行布防。10月下旬划归胡宗南第17军团建制,柏辉章的102师612团划归胡宗南的第8军。刘尔文所在607团划入胡宗南军团的第1军,挺进苏州河防守。刘尔文所部是前锋,在强渡苏州河时,遇上日军的两艘巡逻艇,刘尔文主动出击,他举枪打死了前面日军巡逻艇的驾驶员 ,使日军巡洋艇左右摇晃,在水上团团转,其士兵乱作一团。与此同时,刘尔文排的士兵用手榴弹纷纷投向日本鬼子巡逻艇。后面的部队迅速赶上,以密集的火力向敌人射击。经过10多分钟的激战,日军两艘巡逻艇被击沉,艇上的日军全部打死,这一战扫除了607团过江布防的障碍,使全团顺利进入阵地,战功喜人,大大鼓舞了士兵英勇杀敌的勇气。刘尔文的部队在这一战斗中无一伤亡,刘尔文也因功被提升为607团三营三连上尉连长。
由于102师在淞沪会战中作战勇敢,胡宗南又把612团和607团划归102师。607团归建后,奉师长柏辉章的命令,在上海虹桥布防。刘尔文的三连布防在虹桥机场的右侧。为避免白天鬼子的火力优势,和造成不必要的伤亡,刘尔文果断地下达白天避战,夜晚夺取阵地的方针,机智地与敌周旋,刘尔文部与敌拼搏近一个月,使日军未能前进一步。淞沪会战,终因装备悬殊,刘尔文的部队最后只剩14人。
由于102师在淞沪会战中人马损失大半以上,元气大伤,1938年元月,撤往陕西宝鸡整补,编入国民革命家军第8军。此次整补,102师又得了贵州籍补充团编入,装备得到全面改善,人员恢复至7000多人。刘尔文所在的607团改为304团,刘尔文的三连兵力增加到87人。
1938年1月,徐州会战打响。不久,刘尔文所在部队102师奉命调往徐州参加会战。1938年5月中旬,部队行至接近江苏的河南夏邑时,遭遇日军,刘尔文率部立即出击,其他兄弟部队也同时向日军发动进攻,不到两个小时迅速击溃了日军。在这次战斗中,刘尔文部炸毁了敌坦克一辆,活捉日军士兵一名。
102师原定任务是增援徐州防御,此时徐州已经放弃,奉命就地驻防,阻止日军西进开封,掩护徐州友军撤退。按师部部署,第304团驻守苇楼,刘尔文连奉营部命令驻防在阵地前沿。
5月22日拂晓,日军在飞机和坦克的掩护下,对102师发动猛烈进攻,分割包围该师部队,使师部与各团失去了联系。102师各自为战,第304团在苇楼铁路附近遭到了日军的猛烈进攻,双方短兵相接,多次进行白刃战和肉搏战,阵地几易其手,阵上敌我双方尸积如山,血流成河。在肉搏战中,刘尔文所在营的营长和副营长都不幸阵亡,在危难时刻,刘尔文果敢地代理三营营长指挥战斗,与敌血战十一日,刘尔文本人打死了多个日本鬼子。在苇楼战斗中,304团营连级官兵损失过半,团长陈蕴瑜上校身亡,在战斗中,刘尔文代理指挥的三营几乎全部阵亡。刘尔文在指挥战斗中左大腿筋骨被鬼子子弹击中,幸得团重机枪连连长陈开本率部突围时救下,幸免于难。
受伤后的刘尔文被送往后方贵阳医院治疗,愈后被授予少校军衔。终因左脚已跛,行走不利索,只好退伍回家务农,1955年病逝于家中。
3、天柱火镰石奇遇记。这个故事并非编造,这是原天柱县师范学校校长王安涛先生生前在鱼塘村潘年茂老师家中给我讲的一个真实故事。
这个事发生在1944年4月。这年4月,日本鬼子发动了打通大陆交通线的豫湘桂战役。国民党部队兵败如山倒,一路丢城失地,6月中旬长沙失陷。长沙失陷后,鬼子的一支部队打到了贵州的黔南独山,另一支打到了与于天柱毗邻的湖南洞口县的雪峰山,天柱告急!为了迟滞日本法西斯的进攻,国民政府在美军的配合下,一面派大军在湘黔边界进行阻击,一面下令与湖南毗邻的天柱进入一级备战状态。为了阻止日军进犯黔东南,美国兵一千余人进入天柱县城,驻扎在今天的便桥头和教场的四小一带,协助天柱政府抗战。为了使日本鬼子的汽车、装甲车、坦克等机械化部队在天柱寸步难行,国民政府命令天柱政府组织民众破坏三穗至锦屏的公路,驻天柱的美军也加入了毁路的行列,高酿地良村村民被分配十里冲破坏公路。
一天中午,大家吃罢午饭,美国士兵与大家一起坐在路边休息,美国士兵从荷包里陶出纸烟,用打火机打火点燃了纸烟,悠悠吸起来。那时候,天柱的老百姓根本没有见过打火机,就连火柴也很少见过,抽烟用的是老叶烟,点烟用的是比较原始的火镰石打火。看到美兵在吸烟,地良村一位教过几年私塾的姓龙的先生烟瘾发作起来。龙先生打开烟袋,慢慢地从袋中取出叶烟粉,然后从袋中取出一个小小的黑色的火镰石靠在烟斗边,接着又从袋子里取出一个小铁圈,用铁圈撞击火镰石,不到10秒钟,从火镰石里迸出的火花就落到了烟斗中那干燥的烟沫上,顿时燃了起来。龙先生连续剧吸了三口,吐出了一圈圈青烟。美国兵看到后,感到非常惊呀,连连惊叫: “OK!OK !”一个个围来看稀奇。其中一个美国士兵找来了天柱民中外英语教师翻译官陆志标,要求用自已的打火机来换龙老先生的打火石和小铁圈,陆志标把美国兵的用意与龙先生讲后,龙先生听了很乐意,这洋打火机对他本人来说也是稀世之宝,难得的洋物。出于各取所需,二人握手进行了交换。
美国兵得了火镰石和小铁圈后急忙进行试验,他用小铁圈连连敲打火镰石,可是敲的十几下连个火花没见着。他心里十分诧异,连忙找到翻译官陆志标去向龙先生请教怎样使用、怎样才能生火。龙先生找来一些干燥的枯叶和干草,把枯叶搓成粉末,然后在枯叶粉沫上方堆上干草枯叶,进行生火示范。龙先生从美国兵手里拿过铁圈和火镰石,用小铁圈对着火镰石的凌角撞击了几下,几个火花连连蹦了出来。接着他又叫翻译把火镰石塞在美国兵的手上,教美国兵拿小铁圈撞击火镰石的凌角,这样火花才会飘出来。在龙先生的演示下,美国兵拿着小铁圈对着火镰石的凌角,朝着枯叶粉沫撞击了几下,几个火花落下去,枯叶粉沫燃起来了。龙先生对着火处轻轻一吹,火就冒出来了。美国兵看后一下子惊喜得叫起来,“Excellent! Excellent! !”(妙极了!妙极了!)一个两个高兴得相互拥抱。当即又有十多个美兵及打火机与在十里冲修路的十几位村民交换了火镰石和小铁圈。据王安涛老师讲,这些美国兵得到了天柱老百姓这取火工具后,一个个如获至宝,那种兴奋程度直如穷汉变富翁,平民做了皇帝一般。
就这样,天柱的火镰石连同打火的小铁圈和取火技术,通过在天柱的美国士兵传到了美国。
天柱在抗战中留传下来的佳话很多很多,值得大家去挖掘、去研究。
发布于:贵州省重庆配资公司,香港配资炒股,股票投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