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大概在新闻里见过辽宁舰劈波斩浪的壮观,也听过福建舰电磁弹射的震撼场面,不过你知道吗?中国最早接触到“弹射型航母”的机会,居然是来自一艘报废的外国军舰?
1985年的广州中山造船厂,一帮海军官兵刚到码头,看到眼前的情景就都惊呆了,这艘航母大概有十几层楼那么高。
要知道,那会儿中国最大的主力舰也就3000多吨,而眼前这艘叫“墨尔本号”的军舰,虽然已经退役了,排水量依然超过2万吨,站在它面前,那种视觉冲击真是让人印象深刻,差点吓一跳。
谁也没想到,这艘航母的命运会跟中国的航母梦想紧紧相扣,它的造工过程可说是一路坎坷:1943 年,英国家开始建造,起初叫“尊严号”,到了1945 年刚下水,二战就胜利结束了。
建好后没用,拆掉又挺可惜,英国最终把它“打包”卖给了澳大利亚。为了让它能出战,英国又花了五年时间在上面装了蒸汽弹射器和助降系统,变身成了可以弹射喷气式舰载机的“墨尔本号”。
谁能料到,“墨尔本号”后来频频出事:1957 年撞上商船,1964 年又把自家驱逐舰撞了个“腰折”,造成82人遇难;1969 年还碰上美国驱逐舰,把人家撞沉了,73人丧命,到 1976 年就在悉尼港和日本货轮发生碰撞……
澳大利亚彻底害怕了,到了1982年,决定提前把那艘船退役,拆船这个活既麻烦又花钱,还会污染环境。发达国家一般会把报废船卖掉,免得惹麻烦。到1985年3月,广州造船厂中标,把那艘“麻烦船”给拖回了中国。
这可不是一艘普通的废船,简直就是个宝贝!刚一看到“墨尔本号”,造船厂的军代表就立马感觉到不一般。
即便武器系统和电子设备受到了损坏,船舵也被焊死了,可它的“骨架”还在,特别是那套蒸汽弹射器和助降系统,就只是被简单打孔破坏了,核心结构没有丢失。
消息一夜之间传到了海军,那时候主张造航母的海军司令员听到后,立马下了指令:快点组织一批精干的团队,赶紧去实地考察!
于是,海军装备论证研究中心的副研究员张召忠带着团队匆匆赶到广州,考察那边的条件到底有多艰难?他们只能住进闷热的工棚,每天拿着手电筒钻进又黑又暗的船舱里。
船舱里满是杂乱无章的垃圾,夹杂着废弃的值班记录和个人物品,那十几层楼高的舱室,只能一层层地挨个摸索,再逐个部件进行测绘。
更紧要的是,造船厂为了拆船挣钱,给的时间不到一个月,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把整艘航母都测绘完,基本就是跟拆船机拼速度,真是紧张得不行。
不过,这次“拼时间”的考察,倒让中国首次掌握了现代航母的基本门道:从主结构到设备配置,再到蒸汽弹射器的气缸原理,以及阻拦系统的工作机制,团队一点点把“未知”变成了“已知”。
张召忠还特别敏锐地注意到,这套 BS4 型蒸汽弹射器,虽然是50年代的老技术,但一点也不显得落后。
它能把13.61吨的舰载机推到110节的速度,并且目前国际上主流的弹射器,不管是美国的还是其他国家的,其实大都是沿着它的技术路线走过来的。
最终,团队在报告里坚决建议:一定得保留弹射器和助降系统,这可是中国搞弹射型航母的关键起点。
有了“墨尔本号”的技术借鉴,中国航母的设计开发终于指明了明确的方向。
在80年代的中国,一方面南沙群岛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那时大庆、胜利油田的产油峰值已经过去,南海成为能源安全的新期待),但如果战斗机从海南起飞飞向南沙,只能飞十分钟左右就得掉头返回,没有航母的话,根本守不住这些权益。
另一方面,军事装备和西方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军工厂连“吃饱饭”都困难,想全面换装几乎不可能。这种“需求很急但条件又有限”的矛盾,使得“造航母”变成了一个必须要咬紧牙关克服的硬骨头。
1989 年 1 月,凭借着 4000 万元自筹的资金,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第一个航母项目,891 工程正式开始立项。
这次的设计方案挺清楚明了:4 万吨左右的中型航母,采用常规动力,配备蒸汽弹射器,也就是后来军迷们说的“中常弹”。
团队花了一年半的时间,写出了数十万字的论证报告,甚至还设计出了具体的方案,结论令人振奋:“中国自主研发蒸汽弹射航母,完全没问题!”
没想到很快就被泼了一盆冷水,到了1994年,当“九五计划中安排200亿用来建航母”的建议一提出,反对的声音就四起。
那会儿全国的军费还才 550 亿呢,突然说要花 200 亿造航母,陆海空这些军种的发展岂不是得挤点空间?而且那个时期,中国正遭遇高通胀,财政状况也是紧得很。
外交部门也挺担心的,毕竟这么大的动作可能引起别国的关注和担心,结果提议没被采纳。不过,就算这样,891 工程也不是白忙活的。
中国第一次全面梳理了航母从设计到运作的全部流程,甚至提前培养出了一批懂航母的军官,确保后续航母制造能有可靠的人才保障。
891工程的暂停并没有让中国的航母梦搁浅,2002年3月3日,经过不少波折的“瓦良格号”终于抵达大连港,这艘还未完工的航母,让中国的航母梦想变得更加坚定了。
国家迅速开启 02 工程,一方面对“瓦良格”进行改造,另一方面筹划新一代航母的方案。
为了让方案顺利过关,海军从更长远的角度出发:“建航母不仅是为了强军,还能带动整个产业链的发展,冶炼、机械、电子等重工业都会跟着提档升级,技术还可以变成民用,相当于‘一举多得’。”
在2004年,代号048的航母工程正式获得批准,这份计划可不只是简单地造几艘战舰:第一阶段,从2004到2014年,打算建两艘中型航母作为试验(后来,辽宁舰和山东舰都按时建成了)。
到2015到2024年期间,将建造另外两艘大型蒸汽弹射航母;接着,再推进10万吨级的核动力航母研发;最后,目标是在2049年前实现拥有10艘航母的愿景。
而今一看来,福建舰没有按照早先的计划采用蒸汽弹射,而是直接装备了更先进的电磁弹射装置,但这正好成为中国航母发展中的一个“大惊喜”。
从“墨尔本号”弹射器的借鉴,到891工程的论证积累,再到如今的三艘舰艇列阵,看似有些弯弯绕绕,其实每一步都在为“更宏伟的梦想”打基础。
当年在“墨尔本号”船舱里摸黑测绘的科研人员谁也没料到,几十年后,中国不只拥有了自己的航母,还能在弹射技术上实现“赶超”,真是令人振奋的变革。
这就是中国航母梦的起点和一段漫长的旅途:从一艘报废的“碰碰船”起步,靠着不言放弃的信念,将“不可行”变成了“触手可及”的真实,而这条路,还在不断前行。
重庆配资公司,香港配资炒股,股票投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