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朝康熙年间的“九子夺嫡”,很多人可能马上会想到各种电视剧里的勾心斗角和惊心动魄。
大家心里可能都有个疑问,这些皇子们生下来就是天之骄子,吃穿不愁,地位尊贵,为什么就不能安安分分地当个富贵王爷,享受人生呢?
非要去争那个只有一个名额的皇位,要知道这可是个高风险的活儿,赢了固然是君临天下,可一旦输了,身家性命都可能保不住。
其实,康熙的儿子们之所以会掀起这么一场大规模的夺嫡风波,并不是他们天生就比别的朝代的皇子更有野心,而是当时清朝独特的历史环境和制度,给了他们太多“不得不争”和“可以去争”的理由。
首先,咱们得从根儿上说起,那就是清朝的继承制度,跟我们熟知的汉唐宋明那些中原王朝不太一样。
在那些朝代,基本上都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规矩定得死死的,谁是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谁就是板上钉钉的下一任皇帝。
其他的儿子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要辅佐自己的大哥,所以大部分人心里都有数,早就断了念想,安心等着将来分个王爷当当就行了。
可清朝不一样,它起家于关外的白山黑水之间,那时候部落林立,讲究的是谁的拳头硬,谁最有本事,大家就服谁,推举谁当领袖。
这种“强者为王”的传统深入骨髓。
你看清朝入关前的历史,清太祖努尔哈赤立过太子,可最后没成;皇太极、顺治、包括康熙自己,都不是靠着嫡长子的身份坐上皇位的。
这段活生生的历史,就像一本教科书,明明白白地告诉了康熙的儿子们:皇位这东西,不是生下来就注定的,是要靠自己的本事去争取的。
康熙皇帝虽然为了稳定江山,学习中原王朝立了嫡子胤礽当太子,想把规矩定下来,但在当时很多满洲贵族和皇子们看来,这只是一个参考选项,而不是最终答案。
谁能保证这个太子就一定能稳坐钓鱼台呢?
所以,当其他皇子们觉得自己能力不比太子差时,心里自然会活泛起来:既然大家都是皇帝的儿子,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我为什么不能试一试?
其次,光有想法还不行,得有行动的资本和平台。
清朝的制度恰恰就给了他们这个平台。
这一点,跟明朝形成了鲜明对比。
明朝的皇子,一旦成年,大多会被分封到全国各地去当藩王,离京城十万八千里,手里也没什么实权,基本上就是被圈养起来的富贵闲人。
想在首都搞点事情,结交大臣,培养势力?
门儿都没有。
可清朝反其道而行之,它规定所有的宗室,包括皇子们,没有皇帝的命令,一辈子都得待在京城里。
这下好了,康熙的儿子们天天都在他眼皮子底下活动,谁有能力,谁表现好,皇帝和满朝文武都看得一清二楚。
更关键的是,清朝不养闲人,皇子们不是光吃饭不干活的,他们必须“当差”,也就是得有份正经工作。
能力强的,可以领兵打仗,建立军功,像大阿哥、四阿哥、十四阿哥都上过战场;也可以进入重要的政府部门,参与管理国家大事,像八阿哥就因为处事圆滑、待人亲和,在朝中赢得了“八贤王”的美名。
通过这些具体的工作,皇子们不仅锻炼了治国理政的本领,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更重要的是,他们有机会在朝廷内外建立起自己的人脉网络,培养了一大批支持自己的官员和势力。
这就好比一场持续了几十年的超长期“招聘会”,每个皇子都是候选人,他们都在拼命地表现自己,展示才华,拉拢“面试官”(朝中大臣)。
当他们的资历、威望和势力都积累到一定程度时,那颗想当皇帝的心,自然也就越来越按捺不住了。
再来说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当王爷的“性价比”。
我们总觉得当王爷就是锦衣玉食,逍遥快活,但实际上在清朝,尤其是在康熙年间,王爷的日子也并不都那么好过。
康熙皇帝本人在给儿子们封爵位这件事上,是相当“吝啬”的。
直到他晚年,儿子们都一大把年纪了,才开始给他们封爵,而且大部分爵位都不高。
像后来威名赫赫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长期以来都只是个贝子,一年的俸禄也就一千三百两银子和一千三百斛米。
这点钱,要养活一大家子人,要维持王府的体面和排场,其实是相当紧张的。
有历史档案记载,就连后来的乾隆皇帝的儿子封了王,都时常入不敷出,得靠皇帝老爹额外赏赐些铺子补贴家用。
更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清朝八大“铁帽子王”之一的顺承郡王府,在雍正年间因为打了败仗,被罚了三十八万两白银。
就这笔巨款,竟然让这个显赫的王府背了几十年的债,历经五代王爷都没还清,最后还是乾隆皇帝看不下去了,才给免了。
开国功臣的后代尚且如此,其他普通王爷的经济状况可想而知。
而且,他们还得为子孙后代考虑。
清朝的爵位,除了少数“铁帽子王”可以世袭罔替,大部分都是要降等继承的,也就是说,这一代是亲王,下一代可能就是郡王,再下一代就成了贝勒,几代之后,子孙可能就成了普通的宗室,生活都成问题。
一边是当王爷,富贵可能不保,甚至会一代不如一代;另一边是当皇帝,一旦成功,自己和子孙后代的荣华富贵就都有了保障。
面对这样巨大的差距,那些有能力、有野心的皇子们,自然会选择放手一搏。
最后,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那就是夺嫡失败的风险。
在历史上很多朝代,争夺皇位失败,下场往往是极其惨烈的,比如唐朝的玄武门之变,失败的李建成和李元吉不仅自己被杀,连儿子们也全都被斩草除根。
这种“输了就满门抄斩”的结局,足以让大多数人望而却步。
但在清朝初期,权力斗争失败的后果相对来说要“温和”一些。
失败者最多也就是被终身监禁,比如大阿哥和废太子胤礽,虽然失去了自由,但性命无忧。
他们的子孙后代,只要不是核心的谋反人员,大多不会受到牵连,顶多是失去爵位,甚至在下一任皇帝上台后还有可能被恢复身份。
这种相对可以承受的失败代价,大大降低了皇子们参与夺嫡的心理门槛。
他们心里都有一本账:如果输了,最坏的结果是自己这辈子完了,但家族还有希望;可要是赢了,得到的就是整个天下。
这种风险和收益极不对等的买卖,自然会吸引着他们前赴后继地投入到这场权力的游戏中去。
所以说,康熙朝的“九子夺嫡”之所以如此激烈,参与人数如此之多,正是在这样一种特殊的制度、环境和文化背景下,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必然结果。
重庆配资公司,香港配资炒股,股票投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