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八路军战士生活水平艰苦。主食多为杂粮,副食常以野菜为主,缺油少盐,有时以菜代粮。衣着破旧,补丁摞补丁,鞋子多为草鞋。医疗条件差,缺医少药。但他们凭借坚定信念,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抗战。以下是具体阐述:
一、“肚皮贴脊梁”的主食
战士们的日常主食是小米、黑豆、高粱等粗粮,甚至是磨碎的糠秕(谷壳)。能吃上纯小米饭就算是“好日子”了。
在极端困难时期(如1941-1942年),晋察冀等根据地的战士常常只能吃稀得照见人影的“黑豆糊糊”(用黑豆或豆饼磨碎煮成)或者用野菜、树叶(如榆树叶、杨树叶)甚至树皮混合少量粮食蒸成的“菜团子”。
许多老战士回忆,一天可能只有几两(旧制,约100-200克)粮食,根本不够一个年轻力壮小伙子的消耗,经常饿得前胸贴后背,行军打仗全靠意志力撑着。
二、“清水煮盐巴”的副食
肉、蛋、油是极其奢侈的。蔬菜也很有限,主要是萝卜、白菜、南瓜等耐储存的品种,而且常常是水煮的,缺油少盐。
战士们的“菜”很多时候就是一碗盐水,或者用盐腌的野菜。如果能分到一小块咸菜疙瘩(腌萝卜等),那就是下饭的宝贝。
偶尔打牙祭,比如打了胜仗缴获了敌人的罐头,或者老乡慰问送来一点猪肉,那简直是盛大的节日。战士们会把肥肉炼成油,小心地存起来慢慢吃。
三、“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穿着
军装供应非常紧张。一套军装从新发下来,战士们就极其爱惜。
衣服破了,自己动手打补丁;补丁摞补丁是常态。冬天棉衣里的棉花,穿久了会板结失去保暖性,战士们就把棉衣拆开,把棉花重新弹松再缝回去。
夏天没有单衣,就把棉衣里的棉花掏出来当夹衣穿。鞋子更是磨损得快,很多战士要自己学打草鞋,甚至光脚行军。
许多战士直到牺牲,身上穿的还是打着层层补丁的旧军装。
四、“天当被,地当床”的住宿
固定的营房很少。部队经常转移,住宿条件极其简陋。
夏天,战士们常常是找个相对干燥平坦的地方,铺点干草就露天睡觉。
冬天,则借住在老乡家的柴房、牲口棚,或者在破庙、窑洞里挤在一起取暖。
能睡上老乡提供的土炕,上面铺点干草,就是很好的条件了。很多战士因此患上了关节炎、疥疮等疾病。
五、“点灯靠油,写信靠捎”的供给
物资极度匮乏,生活用品极其简单。
晚上学习或开会,几个人共用一盏小油灯(豆油或蓖麻油),灯光如豆。
写字没有纸笔,就用树枝在地上练字,或者用废纸、桦树皮写字。肥皂是稀罕物,洗脸洗衣服常用草木灰水或皂角。
津贴费(即使有也是极少的边区票)主要用于买针线、烟草(如果有的话)等必需品。
六、“一把炒面一把雪”的行军作战
在紧张的行军和作战中,生活条件更是降到最低点。
长途奔袭时,战士们常常只能随身携带几把炒熟的小米或黄豆(炒面)作为干粮,饿了就抓一把塞嘴里,渴了就抓把雪解渴。
连续作战几天几夜不合眼是常事,战斗间隙抱着枪在战壕里打个盹就算休息。负伤后,药品奇缺,常常只能用盐水清洗伤口,甚至用草木灰止血。
七、“官兵一致,同甘共苦”的平等
这是八路军区别于旧军队的重要特征。
从总司令朱德、师长旅长到普通战士,吃的都是同样的小米黑豆饭,穿的是一样的粗布军装(首长们的衣服可能补丁少点,但也是旧衣服)。
津贴费差别极小(甚至一段时间官兵都没有津贴)。
首长有匹马,也常常是让给伤病员骑或者驮物资。这种官兵平等的氛围,是战士们能在极端艰苦条件下坚持战斗的重要精神支柱。
八、总结
抗战时期八路军战士的生活水平是极其艰苦和清贫的。他们长期处于营养不良、衣衫褴褛、缺医少药、居无定所的状态。
这种艰苦程度是现代人难以想象的。支撑他们坚持八年浴血奋战的,是坚定的抗日信念、官兵一致的平等精神、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以及强大的革命乐观主义。
这种在物质极度匮乏中展现出的精神力量和坚韧意志,是八路军最终战胜强大敌人的关键因素之一。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重庆配资公司,香港配资炒股,股票投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