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乾隆到底是怎么死的?翻遍清宫档案,连御医都没整明白。他八十九岁时身体硬朗、思路清晰,还天天想着九十大寿怎么办得更热闹。结果,大年初一刚过两天,说走就走。
他到底有没有病?这事背后,到底是御医误诊,还是死因另有隐情?
史上最长寿的皇帝,身体好得惊人乾隆皇帝,全名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出生,1799年去世,活了整整八十九岁,在中国历代皇帝里,这个寿命排名第一,没对手。
更夸张的是,他不仅活得久,还当了六十年皇帝,退位后又干了三年太上皇,死的时候还在朝堂发号施令。
展开剩余89%能活那么久,绝不是偶然,他小时候就喜欢动弹,不是练武就是打猎。要是放到现在,绝对是个健身圈顶流,他不光能动,还爱到处走。六下江南、三登泰山,五次跑去五台山,爬山涉水比谁都多。
有一年,他八十五岁,在承德避暑山庄,骑了几十里马路,到了地方还不休息,带着曾孙在园子里玩射箭。谁敢信?一位耄耋太上皇比年轻人都能折腾。
八十六岁那年秋天,他又用火枪打死了一只鹿,这不是传说,是写在清宫档案里的事。说明啥?说明这老头眼不花、手不抖,精神着呢。
他还爱写诗,一生写了四万多首,平均每天一两首,这不是纯文艺,是一种活到老写到老的作息规律。乾隆靠这种规律的生活方式,把自己的生命节奏调得很平稳。
再说遗传。乾隆的妈,崇庆皇太后,活到八十六岁,一样没啥大病。家里人都长寿,他这个儿子当然也跑不远。
有人可能说了,那乾隆活得虽然久,年纪大了总归会虚。可问题是,乾隆不是那种渐老渐衰的状态。他退了位以后,反而事事亲力亲为,一年四季几乎没休息,动静都亲自过问。
别说风湿咳嗽啥的,连个胃病都没记载过。宫里御医写的记录也显示,他最多偶尔失眠。
所以你说他到底得了什么病?现在没人说得清。至少到他八十九岁生日的那个月,他没一点要走的迹象。反而他还在兴致勃勃筹备九十大寿。
八十大寿,玩得比谁都疯乾隆的八十大寿,是他人生的高光时刻。
1790年,整个清朝从上到下,全在为一个目的忙活,给乾隆过八十岁生日。
地点选在承德避暑山庄,为什么不在紫禁城?因为乾隆觉得山清水秀的地方,适合长寿之人庆祝人生。
从七月开始,一直到八月中旬,庆典才算告一段落,整整一个月,天天是喜事,处处是大典。
不止清廷百官到场,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外国宾客”:朝鲜、安南、缅甸、南掌、哈萨克国、琉球国、蒙古各部、西藏达赖与班禅派的使者,还有台湾的“生番”代表,全来了。
这些人,排着队、顶着烈日,在山庄门前候着进贡,只为一句“祝万岁爷千秋”。要知道,能有这排场的皇帝,在整个中华帝制史上不超三位。
这场寿宴背后的大总管是谁?和珅。
乾隆直接交给他:“隆重点,但别太花钱。”和珅立马回话:“放心,奴才能办,国库一文不动,让群臣捐点、商人出点。”
结果真办下来了,不但钱花得少,气氛还热闹得不像样。
五月初十,乾隆亲自到了热河,那阵仗,你说像开国大典都不夸张。各地贵族、使臣,按顺序来见太上皇,有的甚至提前一个月就到了,生怕迟到失了礼。
最有意思的,是那些外国使节被安排坐在戏台边上。每天好几出大戏轮着唱,乾隆看得不亦乐乎,连剧本都要提前审阅。
那会儿他八十了,还笑呵呵地点评哪位演员演得好,哪段念白该改。
寿宴不光是吃喝玩乐,还是一个国际政治舞台。乾隆通过这个万寿节,把“大清盛世”的招牌摆到了全世界面前。
这时候,没人觉得他快死。相反,所有人都在想:这个皇帝大概能活到九十,甚至一百岁。
乾隆自己也这么想。
九十大寿的筹备——乾隆最后的意气风发乾隆八十九岁了,很多人以为他该歇了,准备安享晚年,可他偏不。大年初一刚过,他就开始张罗起自己的“九十大寿”。
宫里头谁都知道,太上皇又起兴了。
那几天,乾隆在养心殿坐得端正,时不时让太监把去年八十大寿的流程拿来重翻,边看边点头,说有些地方还可以办得更喜庆一点。
他亲口嘱咐嘉庆:“明年我九十岁,要办一场前所未有的万寿宴,你做皇帝的,也该懂孝。”
嘉庆不敢怠慢,连连点头。他虽然早就即位,心里却清楚,皇阿玛才是真正掌权的那个人。
和珅也得了信儿,赶忙整理起寿宴预算、安排名单,还悄悄托人把南方大户们的“贺礼”预先征询起来。
那一刻,大清朝最权势的三个人——太上皇、嘉庆、和珅,都卷进了这场即将到来的九十岁大寿。
乾隆虽然老了,可精神头比年轻人都足,每天早起处理几份政务,接着谈筹备、看图纸、批奏折,夜里才睡。
这时候的他,脸上红润、说话洪亮,走起路来脚步不稳倒少见,反倒是宫女太监都不敢拦着。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
刚过初二,乾隆突然说:“昨晚没睡好,老做梦,心里不安。”
御医连忙进来号脉,诊断是“阴虚”,说是年纪大了气血偏寒,夜里心神不宁,给他开了几副补阴安神的方子。
御药房照方抓药,太监煎好了送来,乾隆当天照常服了,喝完药,倒也没什么异状。
可第二天,太监发现乾隆脸色苍白,连早膳都没吃几口,勉强提笔写了一两行诗就停了手。
这时候,和珅还在殿外等着请示接下来的寿宴安排,结果一等就等到晚上也没召见,心里隐隐觉得不妙。
乾隆躺在床上,开始咳嗽,喊累,不说话。御医再次把脉,脸上神情微变,但还是那句话:“太上皇气弱阴虚,得静养。”
谁都没想到,第二天一早,养心殿就传出太监嚎哭的声音,乾隆去世了。
突如其来的离世——死因至今成谜乾隆走得太突然了,前一天还在安排寿宴,第二天就没了呼吸。
嘉庆赶到养心殿时,乾隆已经咽气,身上还盖着御褥,脸色苍白,手指冰凉,他没留遗言,没传旨,也没对和珅说一句话。
这不是正常状态下一个皇帝应有的谢世流程,整个紫禁城都懵了。
乾隆的御医再三保证自己诊断没错,“人老了嘛,阴虚、气弱,不是什么病。”可他连“病危”都没提前说一句。
御药方那几味药的配方被拿出来重新检查,有人私下议论,说这方子该补阳气,而不是补阴。
“人参、麦冬、玉竹这些是滋阴的,乾隆当时怕是阳气将尽,这药等于在拔他的火。”
这种说法在宫中迅速传开,甚至有人怀疑,这不是单纯误诊,背后是不是有人有意为之?
没人敢查,乾隆刚走,嘉庆正要接班,正忙着安抚朝臣、下诏大赦。
几天后,嘉庆突然下旨:和珅以二十项大罪论处,押往刑部狱中,后赐死。
乾隆的死,成了和珅命运断点的引线。
有人说,和珅那段时间过于张扬,乾隆也许早有不悦,只是一直没动手。
也有人怀疑,乾隆看破了他与嘉庆之间的权力交易,留了手,给儿子一个“清君侧”的机会。
不管怎么说,乾隆没了,他的“宠臣保护伞”也随风而去。
乾隆的丧礼极其隆重,全国服丧二十七天,整个大清帝国都陷入沉默。
四月,嘉庆替乾隆上了尊号,称为“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孝慈神圣纯皇帝”,庙号高宗。
那句“高宗纯皇帝”,在历史上像一块牌匾,挂了几百年,可他真正的死因,却始终成谜。
有人说他病死、有人说误诊、也有人猜被人动了手脚,但无论哪种说法,都没有实证支持。
乾隆的去世太安静,太突兀,像一场不经意的转身,带走了一个时代的辉煌和一个帝王的谜团。
参考资料 《清实录·乾隆朝实录》 《爱新觉罗宗谱》 赵尔巽等编:《清史稿》发布于:山东省重庆配资公司,香港配资炒股,股票投资公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